台東卑南 遺址 1-7-2008
在我小學五年級那年暑假,媽媽帶我們到台東市卑南鄉下玩了整整一個暑假。
因為當時要興建台東新火車站,舅舅的鳳梨田被政府徵收了,
工程一開挖,舅舅的鳳梨田下面都是石棺板,
滿地都是石棺片、石塊、瓦片,和「青色的漂亮石頭」,
當時無知的我們,和無知的當地人,大家都去尋寶了。
後來聽說台灣大學有人來做研究,政府禁止民眾開採撿拾,並成立史前博物館,
我的大學同學雅淳的先生還是當初的設計者之一,曾擔任副館長。
根據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的官方網站說明如下:
| ||
卑南文化公園的展示廳就蓋在考古遺址上。 |
我們因為前一晚住在山上的寒舍,新年期間還遇上超級寒流,冷得我們晚上都不想洗澡就上床睡了。
第二天一早,開去卑南文化公園等展示館開門。
我們像是一家流浪漢,所有家當都在車上,趕緊拿出衣物幫小孩換衣,並拿出盥洗用具將就在公園旁的廁所開始刷牙洗臉,公園的幾隻流浪狗對我們很警覺,好似我們會長久盤據地盤似的。
三千年前的人類也和我們一樣,全家人在這裡盥洗更衣嗎?
由碳十四定年法推算,卑南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
卑南族人相當重視身後之事,主要葬具是長方形的板岩石板棺。石板棺長軸與地面住屋的軸向相同,略呈南北向,指向都蘭山。
死者仰身直軀下葬,腳也指向都蘭山,似乎那裡就是魂歸之所。一具石板棺通常埋葬一位死者,也有重複埋葬情況。
多數成年人及少數幼兒入葬時都有隨葬品,包含玉、石質裝飾品,武器、工具、陶紡輪、陶容器等。
有些階級地位較高者棺具較大,甚至壘石為槨,隨葬品也質精而量多。
死去的親人通常埋葬在屋裡或附近,與生人長相左右。出土的家屋與墓葬上下緊密交疊,為卑南遺址的一大特色。
這裡是當年台大考古隊工作場所之一,現在蓋上棚架和圍欄,供民眾參觀。
在卑南文化公園的展示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拔牙的成人禮。
那個沒有麻醉藥和精密工具的年代,就這樣拔掉一個健康正常的門牙,
能忍受這樣劇烈的痛,才能算是成年人。
有圖為證。
考古對一般大人來說,或許有點無聊,我連所有原住民的族群都分不清楚,和南島族系的關係都搞不清楚,
但是他們卻提供了「兒童考古」的教育教室,讓孩子玩。
展覽趣味化的方式和圖表,讓孩子瞭解這可不是普通的石頭,可以大略猜出古時候的用途。
考古學家是如何考古呢?
你也可以來客串小小考古學家,好好研究放大鏡下的秘密。
展示廳戶外,還有一個遊戲沙堆,工具齊全,讓孩子實地挖寶。
卑南文化公園裡,像是野生公園,林木茂盛,了無人跡;想像一下,樹下泥土下,都是卑南遺址,
當初因為不得已而興建台東新站,因為興建台東新站而挖掘古蹟,
既然出土了,就要好好保存,保管、維護,所以才成立史前博物館和卑南文化公園。
基於保護古蹟的原則,希望這古蹟可以傳之千千萬萬年,
剩下的寶,就讓他繼續沈睡吧!
小孩喜歡紀念品店賣的的斑鳩釋迦冰淇淋,保證是當地特有的口味。
我還買了一本「瑄瑄學考古」的書做紀念。
資料來源:國立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
http://www.nmp.gov.tw/beinan02.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