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之人 
5-7-2013




我站在歷史長河的制高點,看著從以前到以後來美國移民的家庭,來自世界各國千千萬萬的故事,都濃縮在這個「同名之人」書中,我明明是讀一本印度移民的故事,卻看到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如果說,移民有個水晶球,那該是這個水晶球最懂我的心情。




*




這本「同名之人」(The Namesake)的作者是印度裔女作家鍾芭.
拉希莉(Jhumps
Lahiri)
,她生於倫敦,成長於美國羅德島,32歲出版第一本書「醫生的翻譯員」即榮獲2000年普立茲小說獎,豔驚四座,此後獲獎無數,她於波士頓大學教授創作,並在羅德島大學教授設計。這本「同名之人」於2007年改編成電影。直到現在我才有機會認識這位作家,閱讀這本書,被這本書的諸多情節震撼,產生許多共鳴。




在「同名之人」中,甘古里一家人揮別加爾各答的傳統生活,在美國開創嶄新人生,轉折過程辛酸。在希拉莉的小說裡,移民經驗、文化衝突和融合過程中,以及最令人動容的兩代愛憎糾葛為主題,廣受全球讀者喜愛。(此段摘自書介)




*




一、命名




故事從1968年主角果戈理從產房出生寫起,一個因為媒妁之言而嫁到異國他鄉的印度女子愛希瑪,初期不適應美國生活,何止是懷孕、生產和育子的人生課題,更是離鄉背井的憂鬱,日子緩慢推移卻又無可奈何。


從孩子的命名起就是一連串的意外事件,意外串成異國人生,哪怕夫妻倆想依循印度傳統給孩子命名,但是美國自有另一套命名傳統,一路將錯就錯,直到果戈理上了高中,才認識這個俄國作家果戈理,他卻引以為恥,等果戈理考上耶魯大學自行決定改名倪克熙爾,重新一段人生。


這重新改名的人生,讓果戈理也從父母庇蔭的印度傳統中,走進美國開放的社會,更隨心所欲,也更跌跌撞撞。書末又以朋友的嬰兒命名為話題,帶回到果戈理一生的起點。




我們在進美國的產房前,也猶豫著要如何為孩子命名,除了first name,還有middle
name
,如果還要配合台灣長輩算出八字流年,還有小名、學名和家族傳承的輩份名,那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名字是父母送給孩子人世間第一份禮物,也是生生世世的標記,我們深知其重要,更惶恐其後果,恨不得把所有人間好運、榮華富貴和人生寄望都放進這名字裡。正因為如此,命名一事,更顯慎重。不只中國如此,印度文化也是如此。




*




二、傳統




印度文化在寶寶六個月時舉行抓週禮和中國傳統類似,大宴親友賓客舉行吃飯禮,猶如我們的滿月酒。逢年過節加爾各答的同鄉人聚餐,一如我們的同鄉同學會,總是三、五十人以上的大場面,隨著歲月的增加,從單身到成雙成對到攜家帶眷,一年比一年更熱鬧。


餐桌上的印度美食,一如中國菜餚,有一定的傳統食物、滿桌滿坑菜餚,女人們從幾天前開始採買準備,鎮日忙碌,惟恐客人不夠吃的熱情慷慨,深怕場面不夠澎派,有如我們的年節氣氛。作者拉希莉在細節上的描述繁瑣、精準又細緻,其情景躍然紙上。




也是在這些繁冗的敘述中,細心的讀者讀出第二代逐漸融入美國文化,與上一代漸行漸遠。小孩喜歡美式食物勝過父母的家鄉食物,小孩期待美式的節慶勝過父母的傳統節日,小孩說一口流利的美語卻討厭週日上母語學校,小孩回到父母的國度很難感受父母的歡笑和眼淚,家鄉的親友對流同樣血液卻不同習慣的孩子不知如何親近,諸如此類,隨年紀長大而加深代溝。




*




三、火車




作者重複使用「火車」的意象,牽引出從以前到過去,從現在到將來的旅途。




從阿碩可在火車意外中劫後餘生,聽懂改變人生的一句話:「你還年輕,趁還來得及,盡可能去外頭見見世面吧?」於是阿碩可病癒後,整裝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讀電機工程博士。




阿碩可趁教授年休時帶全家回印度家鄉八個月,一家人搭火車去看泰姬瑪哈陵。阿碩可沒說自己的火車惡夢,孩子則對同行火車有商人被搶劫殺害覺得駭然,起了不知名的驚恐。




果戈理讀耶魯大學時某次返家,因為有人臥軌自殺而班次誤點,讓阿碩可重溫惡夢,才說出取名「果戈理」的由來,讓父子感情更親近。




果戈理在火車認識初戀女友茹絲,初識男女之情。經過多年,在火車上聽聞妻子的婚外情。火車串起這一家人的許多命運,一節一節的乘客擦肩而過,在人生旅途中相伴後上車又下車,而火車總是不停的往前開,故事不斷地在上演。




*




四、鄉愁




夜半接到來自異國家鄉的電話,多半不是好事。弟弟和丈夫在電話中低聲對話,卻不敢親口告訴愛希瑪父親過世的消息,只能壓抑胸口的痛,輕聲的問:「你十二月會回來嗎?」看似若無其事,其實蘊含至深的痛。(
P.52




寫他們在英格蘭的孟加拉朋友圈越來越多時,叫他們乳名的世界的人卻越來越少,死訊一則則傳來,旅居異鄉不到十年,夫妻倆都失去雙親。這讓我想起某個在旅行社的朋友說,常有客人臨時來買飛機票,只問最近的班機,不問票價,想都知道家裡出事了。像我們這樣一年一年帶孩子回鄉,親友樂見孩子一年一年長大長高,我們卻黯然父母一年比一年老病。




下一代沒這種感傷和包袱,他們回母國只是為了好玩,不好玩就不回去了,外面還有更寬廣的天空等著他。等著孩子回家的只有父母,孩子翅膀硬了,高飛後可以玩到不想回家,說出來的理由千奇百怪,連自己都不相信。




*


五、寫作特色




愛希莉擅用立體角色寫法,從阿碩可的角度寫留學生教授,從愛希瑪的角色寫家庭主婦,從茉淑蜜的角色寫情不自禁的新婚婚外情,但總體還是以果戈理為主軸,寫出果戈理出生後的第二代移民。




愛希莉在寫作技巧上看似刻劃細膩,卻常筆鋒一轉,一針見血寫出移民家庭的心痛。比如:




1.寡居的愛希瑪決定搬回印度和親友又共渡晚年,每隔半年當候鳥兩國飛,她在最後一次準備晚宴時的心情:「再也不需要自己做炸肉丸子了。那些東西能在餐廳買到,僕人會替她帶回家。那些食物將具有她多年來無論如何揣摩也始終無法完美複製的道地風味。」(p.289




是啊!我在此地無論如何學習做家鄉小吃,無論如何遍尋餐館的家鄉味,總是少一味,說不出來的那一種媽媽味。




2.果戈理和女友瑪欣在阿罕布夏州度假,也度過二十七歲生日,完全融入所欣羨的美國家庭,從飲食、生活到品味,猶如在人間天堂般無憂無慮。同時間父親阿碩可一時胃痛自行去急診,卻因為心臟病獨自客死異鄉。將幸福一路鋪陳到極致,陡然映出痛失至親的劇慟,反差之大、震撼之大,效果之強,的確需要很大的功力。(見第七章)




*




六、我所認識的印度人




我在1994年二月到印度旅行,對於書中所描繪的情景歷歷在目。再不然,最新鮮的記憶是來自印度電影的部分畫面,我們自以為是的印度風情,卻苦無機會走入印度人的心靈世界。




我想起住在對面鄰居的印度老太太,一家人加起來十幾個碩士和博士學位,讀學位像是吃飯一樣容易。在印度的菁英教育下,能到美國的都是人中龍鳳,如「同名之人」裡的印度人幾乎都是常春藤盟校畢業的高材生。




我想起曾經在國家公園巧遇的十幾個印度家庭一起出遊,我們和他們一起聽解說員的課,看得出父母都是菁英份子,看得出下一代都聰明絕頂,看得出印度人的團結互助。我聽說很多小印的加州學測都是兩科滿分,也聽說聖荷西的電腦公司都被印度人包辦了,聽說聖荷西幾乎成了印度村,其競爭力之大無法想像。




再回到我們所看到的印度新聞,女性被當街輪暴姦殺,正義無法伸張。我們所看到的印度火車超載翻覆,死傷無數;不只是人禍,還有天災,地震、風災、旱災,人如螻蟻。如果這些人都可以說一段親身故事,我們所看到的紗麗就不再是面目模糊的臉了。




*




結論




我實在太愛這個作者的書了,趕緊又讀了「醫生的翻譯員」,頗有相知恨晚的感覺!從一本書看見一個文化、一個世界、一個自己曾經走過和即將經過的移民生活,貼心貼肺,從生活到人生。




 





推薦作家:鍾芭.拉希莉





推薦好書:同名之人 ,天培出版





                     
醫生的翻譯員,天培出版





推薦電影簡介:同名之人





 相關文章:我的鄰居印度老太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蔚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