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問 9-2-2011
我的學生鈺倫到甘比亞當農技團替代役,十個月裡千盼萬盼,終於功德圓滿回來。
鈺倫記得我以前上課說的「旅行好習慣」:隨時寫明信片寄給自己。
當鈺倫真正去旅行時,不管人在倫敦轉機、或是在甘比亞教人種稻子、或是和朋友去澳門玩,都會記得捎張明信片給我報平安或是寫下當時心情。
尤其人在甘比亞通信不易,鈺倫若是去大使館過年也會想辦法打電話到美國給我拜年,或是打電話向我祝賀生日。
我不在台灣的日子裡,遇到逢年過節,鈺倫會帶小禮物向我父母問候。每年回台灣,我帶孩子去鈺倫家向阿公阿嬤請安。
*
今年鈺倫特地拿出非洲特產給兩兄弟,是兩隻黑色木製手工小河馬,原始樸拙的手藝,敦厚可喜的造型,很討人喜歡。
明明就是萬里迢迢,飛了地球一大圈才親手送上的心意,含蓄的鈺倫有點靦腆,反倒是我家兩兄弟一邊拿著小河馬在手上把玩,一邊看著鈺倫拍的非洲景物照片,忍不住迸出一大堆問題。
我曾指著地球儀告訴小融:美國在哪裡?甘比亞在哪裡?台灣在哪裡?大哥哥是如何搭飛機去甘比亞的,我還google出甘比亞的網站引起小朋友的興趣。
小融問大哥哥:「甘比亞和台灣的錢匯差多少?」「他們吃飯貴不貴?」「那裡有什麼好玩?」小融的世界地理觀念比小敬強,可以默背出美國五十州,可以在地球儀上指出許多國家和國旗,他會關心國與國間的不同,比較有人文素養。
相對的,小敬的問題比較天馬行空,想像無邊。小敬看了照片,問:「那裡的小朋友上課學什麼?他們玩什麼?他們知道DSi嗎?如果我拿iPad 2和他們一起玩,他們會覺得怎樣?」然後越問越離譜,惹人發噱。
如果我小時候上課,膽敢這樣不經思考提問,一定會被老師叫去罰站的。所以我們都養成等老師全部解釋清楚才能發問,事實上有些問題被壓抑過,再看場合、看臉色後,就沒好奇心和創意了。
美國教育下的孩子,問問題是很自然而然的事,不管知不知道,或是對不對的答案,人人踴躍舉手發言,無奇不有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習的好奇心,孩子試圖從很多問題中拼湊出事物的全貌。如果沒問到符合自己想法,學生會自己找答案,養成去圖書館借書或是上網查證的習慣。
*
有一次我們去參觀雷根圖書館,同行中還有某學校的戶外教學學生。看完雷根生平影片,義工導覽是一位頭髮斑白的老先生,和藹親切的問大家有沒有問題?
有位小朋友舉手提問:「請問南西夫人來參觀雷根圖書館時要付門票嗎?」
這一問,導覽老先生發楞三秒鐘後,笑著稱讚這男孩說:「我當了十幾年義工,第一次聽到這麼有創意的問題!」
然後老先生回答小男生說:「只要南西夫人想念雷根總統時,隨時都可以免費參觀雷根紀念館。」
這樣的問答讓我印象深刻,很多奇想創造出奇蹟,甚至某些奇想都是可笑的。
*
如果十年前,有人說:「我不會用滑鼠,我不會打鍵盤,有沒有人可以發明一種電腦,只要用一隻手指觸摸,就可以讓電腦聽我的話。」十年前的提問是畸夢幻想,誰知道現在是隨手可得的生活化;十年前問這問題會被罵白痴,現在研究出來卻變成專利。
再想想二十幾年前,學電腦時要先搞清楚如何寫電腦程式Dos,不會寫程式就學得很痛苦,一度我以為我這輩子大概與電腦無緣了。可是現在這年代,我只會用電腦卻不會寫程式,仍享盡現代生活的便利。
*
回到小敬的問題:「甘比亞的小朋友會不會玩DSi?如果我拿一部iPad 2和他們玩,他們會怎麼樣?」
身為張小敬的生母,我對這樣的問題也充滿無限想像,或許他們會以為是「先知」來了,一如電影「上帝也瘋狂」對可口可樂的好奇;一如小說「風車男孩」利用垃圾做成大風車來發電的真實故事;一如我們對外星人的好奇,一如星際大戰的未知科技,一如科技電影提供的想像力.....。
和非洲小孩一起玩iPad2是個好主意!也讓非洲孩子教小敬被真正的憤怒鳥攻擊該如何逃跑吧!一如公共電視「來我家fun暑假」一樣,城鄉孩子交換不同的生活經驗;在你的天才領域裡我是白痴,相互學習和觀摩才懂得世界無奇不有。
*
沒有標準答案才是好奇心的開始,好問題問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