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漢唐文物展 2-6-2o12
我們又回到帶孩子去寶爾博物館的習慣,善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日免費日,可以省下$74元的特展門票(大人$23,小孩$14)。
感謝格友羅貝卡幫我們提早排隊拿門票,讓我們可以輕鬆免費入場。
上個月我們沒拿到門票,只能在門口和兵俑拍照。這位從台灣來的表演藝術家鄭金章先生模仿秦兵俑維妙維肖,連那小眼睛、體型和泥俑色調都像,兵俑人定住不動時像是古董,當他緩慢移動,與遊客拍照時,好客的人性便流露出來了。
拿到繁體字版本的簡介真是令人感動,第一頁的「秦漢唐史簡介」讓人重回以前讀歷史課本的流金歲月,如此美好強盛的年代。
尤其是事隔兩千年,我們一家四口在美國的一個博物館,看到來自遙遠的年代,遙遠的文物,周圍一起看展覽的遊客都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如果兵俑有知,會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嗎?
*
展場分成三大部分,像是穿過幽暗的時空長廊,始於秦朝、經過漢朝,終於唐朝,從古代器物中認識中國盛世:
第一展場:秦 公元前221-2o6年
我必須把解說轉化成適合小華僑的白話文,向小敬解釋:
在22OO多年前,美國還是一片蠻荒世界時,中國已經出現第一個皇帝叫秦始皇,就是修築萬里長城的皇帝。雖然他很殘暴,雖然他只當了十五年的皇帝,但是他統一全中國,規定大家用一樣的文字和度量衡單位,對中國貢獻很大。
這些兵馬俑就是秦始皇死後陪他埋在陵墓的陪葬品,有這些陪葬品,過了兩千多年後,我們才知道當時的生活和器物。比如錯金銀樂府鐘,這個鐘不是我們現在用的「時鐘」,是當時祭祀用的樂器。由此可見在兩千年前就有樂器了,還製作得如此精美,讓人更欽佩當時的工藝技術。
此外,看到這些乒俑,每個人的表情和容貌都不一樣,身形和動作也不盡相同,服裝和身分也不一樣,考古學家才能從這些挖出土的古物了解當時秦朝的生活和歷史。
在四大文明古國裡都有類似的習俗,印度的皇帝死了,是叫妃子一起陪葬;埃及除了陪葬器物之外,還把建築金字塔的工人都埋進去了。以現代眼光來看,秦始皇用這些泥塑的兵馬俑陪葬比較人道多了。神奇的是這些泥塑兵馬俑竟然可以保存兩千年,連表情、顏色和細節都保存完整,實在令人驚奇。
第二展場:漢 公元前2o6-公元22o年
如何把一個舞姿凝結成兩千年?西漢舞樂俑做到了!
儘管灰陶受損,儘管彩繪褪色,但看得出長袖善舞時的風采,右臂輕揚,左臂甩袖,表情愉悅,舞得髮絲微亂,就這般隨帝王沈睡千年的舞妓。
我比較好奇的是漢朝的泥俑,表情很生動,極盡細緻刻劃,衣物多所著墨,那怕侍女泥塑都有所依據,但是看不出女性胸前特徵。這一點在唐朝泥俑也是,低胸豐滿的唐朝豪放穿著只在電視劇裡了。
像是孩子的玩陶土,把家畜都捏成形,捏成相,帶到來生。一如我在埃及金字塔所見,帝王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多希望繼續擁有人生頂級的榮耀,依然衣食無虞,依然富貴延年。這一生已經知道無法長生不老了,那麼求個來生繼續擁有,陪葬的是帝王的願望和生前記錄?
還有這個公元前9o-139年的東漢畫像石,一如我在大英博物館看到的希臘神廟,浮雕著史歌般戰績;一如我在埃及看到的神廟壁畫,述說的都是帝王在世的豐功偉業。
我特地叫小敬再看清楚一點,那些栩栩如生的畫,就是文字的起源,你看得懂畫,就懂得當時的話,儘管過了兩千年,你還是懂畫裡的話,這是書畫同源的好處。
第三展場:唐 公元618-9o7年
小敬注意到唐朝「節愍太子諡冊」,因為中文學校老師教過用冰棒棍做成古代的「冊」。所以他特別注意看,發現這不是用竹簡做的,發現這玉石上的字不但是認得出來的繁體字,而且書寫得分常漂亮整齊----有一種「我看得懂古代的字」的驚喜!
平常小華僑總是抱怨中國字很難寫,現在他才恍然大悟,這種學習可以直達千年之久,可以縱貫古今,可以神交古人,怎不小驚大怪呢?平日光是聽媽媽說,根本是無憑無據,現在多了學中文的確實證據,而且一定要學繁體字才能看懂古書。
我查了一下「節愍太子」何許人也?這是在1995年在陝西挖掘出的第一個太子墓,我們所看到正是節愍太子的陪葬品。
唐三彩。
看到龍紋鏡、三彩枕、唐代鑰匙嗎?
小敬很懷疑地問:「這種鏡子可以照出容顏嗎?這種枕頭這麼硬怎麼睡覺啊?這個鑰匙可以鎖什麼?」
陪葬品有銅權、金髮飾、彩繪陶羯鼓。
人面鎮墓獸,和埃及的人面獅身像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後要說明的是:展場可以拍照,請不要用閃光燈,請不要太靠近展場,
除了工作人員會提醒遊客外,現場還會有紅外線發生警鳴聲提醒遊客。
*寶爾博物館的秦漢唐文物展從1o/1/2o11--3/4/2o12
休士頓自然博物館 展期 4/1/2o12-9/3/2o12
相關網站:唐.定陵
相關新聞影片:洛城18台新聞
寶爾博物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