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迷思  10-20-2011




我手上的這一本「教養的迷思」是2011年七月的二版,距離第一版已經是十三年後了,它被商周出版歸類在「科學新視野」,而不是在「親子教養類」。




「教養的迷思」副標題是「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在還沒接觸這本書之前,我被洗腦得認定「當然啦!」看到書的副標題,引起我重新思考的辯證,像是剝洋蔥皮似的一層一層刺激我舊有的想法,跟隨作者的辯證法抽絲剝繭,以科學的角度一路看下去,才知道有時「想當然爾」未必是「想當然爾」。


*




這本書的封面前後被貼上很多驚人之語,讓讀者更加好奇。


1995年文章首度發表,即引起軒然大波。1998年初版成書以來,全球熱銷百萬餘冊,翻譯語言超過二十種。」


「十年來,這本書在心理學上始終佔據重要地位----語言本能作者,史迪芬.平克」


「榮獲普立茲獎決選入圍、紐約時報年度選書、米勒獎得獎作者經典代表作等」


我真是後知後覺,有相見恨晚的遺憾。




這本書不好讀,我一邊看書、一邊畫重點,還不時要停下書來想想邏輯對不對,舉例適當否,實驗推導正確嗎?作者怎麼能發現其中的缺失?我時而清楚、時而混沌,看了一個多星期,反覆咀嚼,反覆應證。


當大家都說對時,我們要保持清醒,Think
Different
!當大家都做同一件事,我們是否也盲從了?當眾人皆睡我獨醒時,我真的「醒對」了嗎?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是讓我逆向思考。當道理不能「一以貫之」時,理論必有其缺失。




全書有620頁,光是索引和註解就有80頁之多,作者旁徵博引,博覽群書,令人佩服其下功夫之深。全書分成十五個章節,有作者一版和二版的前言,有洪蘭、曾志朗、何飛鵬和史迪芬.平克等重要人士的序文和推薦,佔了34頁。


讀完六篇前言就知道這本書和其他教養書的氣質大大不同;如果你不願意花很多時間細讀這本書,這六篇序文已經勾勒出書的梗要了。


*




作者茱蒂.哈里斯以紮實的科學知識、犀利的分析、驚人的慧黠、挑戰主流學術。她從心理學、社會學、靈長動物學、演化生物學的管點出發,審視真實生活中的兒童、並指出教養的假設不過是教育的迷思而已。同時,她已「團體社會化理論」,說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其實很小,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以外的同儕經驗。(出自書頁摘要。)




這是一個天生反骨、聰明絕頂的作者,以一己之力推翻數百年來的教育理論。


從上面的文字中讀出一個不尋常的作者思維,她到底是誰?


茱蒂.哈里斯當年從哈佛大學心理系博士班被踢出門,被教授視為不世之才,遭退學後她轉為當編寫大學教科書的作者。在哈里斯編了三十三年的教科書後,越來越覺得主流教育的不對勁,在她六十歲時開始寫此書,還得到論文新人獎,刊登在審查嚴格的論文期刊上,一時驚動四方。


*




會促使哈里斯寫這本書的動機有三(p.52):




第一、為什麼不會說英語的移民家長,孩子上學後卻能從同儕中學得流利英語,而未必是老師的語調?




第二、英國上流社會的人把將孩子交給保母、家庭教師或是住宿學校,與父母接觸的機會少之又少,父母如何影響孩子呢?




第三、很多發展心理學家假設兒童是向父母學習和模仿的。但是更多時候大人可以做的事,小孩都不被允許做,如何能模仿?




同一件事可以用不同的角度解釋。比如哈里斯用眾所皆知的灰姑娘的故事來說明孩子在家受虐和在外高雅的不同行為,實是情境(碼)的轉換。我不禁莞爾原來灰姑娘「變身」之快,才能適者生存,抓住命運的機會。再回想一下,我家孩子在學校和在家裡的的表現也未必相同,正所謂「在家一條龍、在外一條蟲」,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一體兩面,深受同儕影響。




*


1931年,心理學家凱洛格做了一個實驗,將七個半月的黑猩猩瓜和他們十個月大的兒子唐納一起生活,一起扶養,觀察兩者的異同之處。直到唐納十九個月大時,只會說三個英文字母,比同年紀美國小孩應有的五十個字落後很多,才將瓜送回動物園。實驗有缺失,但是有沒有影響唐納呢?出人意料之外,唐納後來從哈佛醫學院畢業。(P.171




這本書就是這麼有趣!她的舉例讓人出乎意料之外,又顛覆傳統思想。哈里斯有時也會出現很口語的說法讓人覺得親切,有時她俯拾皆是的日常例子比專家說法還具說服力。


*




哈里斯在書中暗藏笑話(P.420):




心理學家說:「你應該對強尼好一點,他來自一個破碎家庭。」




老師回答:「我一點也不奇怪,我相信強尼可以使任何家庭破碎。」




這笑話讓我想哭,真的有這種孩子可以讓家庭破碎,但是傳統以來大家都把這種原罪怪在父母沒有把孩子教好。


有些離婚案件真的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教養不同而產生的。很多時候是孩子的個性和出生別影響父母的教養態度,可是專家卻怪罪父母「教子無方」,很多父母都是被專家罵了,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後來我認識很多教育專家,才恍然大悟:許多專家的孩子從小給保母帶、菲傭帶、安親班帶、補習班帶,專家從早到晚要忙著做研究、寫書、到處演講,他們根本沒時間教養自己的孩子,卻忙著到處演講教別人如何教養孩子。


當市面上作者比讀者多,專家比父母多時,誰還敢生孩子?孩子一旦有不良言行,父母動輒得咎,罪罰不已。父母的教養當然很重要,但是沒那麼絕對的重要;尤其是等孩子上學後,大多數的父母會覺得自己越來越無能為力了。




哈里斯也有兩個性格迴然不同的女兒,大女兒說東往東,從不敢違逆父母的意見,現在是一名電腦工程師;小女兒叛逆成性,在青少年的叛逆期裡抽煙當太妹,父母最後採取「服從命令、不許多問」的方式嚴加管教,走過風暴期;還好後來迷途知返,現在是一名護士(p.101)。哈里斯自己也走過叛逆低潮期,所以她懂得各種不同孩子的類型,不會以專家口吻道貌岸然的對家長說:「你應該......,不然孩子就會.......。」




教育這件事沒個準兒,從來沒有絕對,沒有「因為A就會等於B」的公式,物有突變,事有特例,人有反常,不必太迷信專家的話;專家的話也常朝令夕改,也常自相矛盾的。


*


讀完這本書,我有種「當父母無罪,當庭釋放」的輕鬆感。




全書的最後一句話是:「至於你有什麼不對,不要怪罪你的父母。」


作者寫這麼大一本書,其實也只是要告訴父母不要盡信專家和理論。只要住在一個風氣良好的社區裡,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在他需要你的時候即時出現,一切順其自然,就是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了。


好好享受當下親情就對了!





 


推薦好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31318


推薦好文章,老公的表弟寫書評:教養的迷思


http://blog.udn.com/Kids2008/detail


 






商周出版社,作者茱蒂.哈里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蔚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