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 Day 6-15-2015
我家小孩從三歲上學第一天起,從沒鬧過「懼學症」;對他們來說,這世界上沒有比上學更好玩的事,十一年來始終如此。
*
本以為學期接近尾聲,學校生活剩下的都是吃喝玩樂,有些人為了省便宜機票,先行開溜去渡假。接下來的好日子,有Movie Day、Game Day、Field Day、Pizza Day、Award Day、Clap-out Day、Hawaii Day,名目繁多,都是不用讀書寫字的好日子。
比如Clap-out Day是四年級畢業生轉到中學校區,幼稚園的學弟妹列隊拍手送行,送上花圈,還有大家簽名的海灘球。
今年我志願去當Field Day 的義工媽媽,大家都不喜歡這種到操場上曬太陽玩遊戲的工作,比較喜歡在教室裡吹冷氣做勞作、改簿子的工作。
以小融學校來說,四年級一共有七班,每班有32人,將操場分成七個遊戲站,每個站有三個義工家長來幫忙,每個工作站的義工負責解說遊戲規則和維持秩序。
遊戲內容很多樣化,像是兵乓球接力,手持湯匙將兵乒球繞一圈,接棒給下一個人;或是全班分成兩隊比賽投籃比得分;或是傳球,全班排成兩隊長隊,從頭頂接下前一位的籃球,再從胯下傳給下一位同學。因為亂數排隊,小朋友可能跟這一隊贏了,跟那一隊輸了,輸贏都不重要,大家玩得開心就好了,操場笑聲不斷。
小朋友甚至起鬨老師一起玩,師生同樂,老師放下身段,自己也玩得很high。
*
我負責的這一站是「吹口香糖」,我從來沒想過連吹口香糖可以成為一種操場日的遊戲大賽。義工家長準備三種口香糖時,一種是很難吹的硬式口香糖,一種是軟式口香糖,還有一種是給有糖尿病的小孩吃的無糖口香糖。選擇硬式口香糖的人註定運氣差矣,符合比賽有運氣好壞的成份。
我的第一個直覺是:「小孩子怎麼會得糖尿病?」全年級有五、六個小孩血糖過高,不能吃含糖食品,這些小朋友會自動舉手,退到隊伍一邊等待,並為所有同學加油,一點也沒有難過的心情。還有小朋友退出比賽是因為裝矯正牙套,不方便嚼口香糖。
學校辦任何活動都要面面俱到,不但要開放給所有人機會,還要考慮到個別差異,一有閃失都有可能被告歧視,其後果不堪設想。平常家長也會教育孩子如何保護自己,適時表達自己的特殊需求,沒有齊頭式的平等。
比如有學生對陽光和草地過敏,還想參加操場日的遊戲,家長只好讓孩子擦防曬乳,戴上帽子、或是學生從七種遊戲中選擇沒有草地的項目自由參加。沒有硬性規定大家都要服裝一樣,行動一致,動作一致,畢竟每個人對冷熱的感覺和個別需求是不同的,重點是玩得開心,不是外在的僵化規定。
*
義工媽媽講解吹口香糖比賽的規則:每隊五人,每場六人,選手排成一行面對所有小朋友,所有小朋友都是評審,選出口香糖吹最大的人進入決賽;六人進入決賽後,淘汰三人,再進入總決賽,最後優勝者接受大家的掌聲鼓勵。
美式教育下的小朋友遵守規定又不失活潑,他們秩序井然,也不忘歡呼熱場,不時起鬨製造遊戲的高潮。
遊戲一開始,有小朋友舉手發言說:「我不會吹口香糖!」「我從來沒吹過口香糖!」啥?竟然有七成的小朋友不會吹口香糖!
不會吹口香糖的小朋友參加吹口香糖比賽,場面非常有趣。有人嘴巴呈尖嘴狀,很努力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揣摩如何吹出口香糖的技巧,有人還因此把口香糖吐出來;有人從頭到尾吹不出口香糖,急得快哭了,有人漲紅了臉,只見口水噴飛,有人有憋大便的表情....。
我從來沒想過口香糖比賽可以這麼有趣,而且是因為不會吹才能達到好玩的極致。
*
如果在新加坡嚼口香糖是違法的,如果在台灣小學上課時吹口香糖可能被罰站,在美國小學這樣舉行吹口香糖比賽,會吹口香糖的小朋友得意洋洋,成為眾人的英雄,接受大家的歡呼致敬,這種勝利者的姿態彷彿得了世界奧運冠軍般的神氣。
七個遊戲站玩下來,沒有一個人是永遠的贏家,但是每一個人都是超級玩家。未必是成績好的同學才有出頭天,畢竟每個人的專長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眾人羨慕的眼光,以此增加自信和榮耀。
我家小融並沒有因為別人投籃很準,鋼琴很好、跑得最快,唱歌最好聽,而激發他發憤圖強的鬥志,他總是靜靜欣賞朋友的優點,為大家鼓掌歡呼,從不在輸贏上斤斤計較。
唯獨吹口香糖大賽激發他「有為者亦若是」的鬥志。他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了一條口香糖,很努力的學吹口香糖;對我們來說,這根本是雕蟲小技。他獨自在舌尖上摸索嘗試許久,當第一個小泡泡吐出嘴巴時,咿咿呀呀要我們為他鼓掌,一掃之前看不起他的嘔氣。
說穿了,小孩就是在乎「你會,我也要會」而已,當我們都會時,自然而然就可以玩在一起了。
*
即便我引用古聖先賢的道理,說盡「勝不驕、敗不餒」的道理,真不如孩子享受比賽的過程,當判定輸贏後,再去玩下一場比賽,永不止息的比賽下去,但是別忘了,have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