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淳:
在我四十歲生日的今晚,
(因為在美國是算醫學年紀,所以我在此多年輕一歲),
看見你的「遊戲中的遊戲」,身有同感,
請問可以將此文放到我的部落格中嗎?
你的學生或許不懂那四十歲的界線中,
前瞻與後顧中有多少矛盾與責任。
但是今晚我更懂,
我沒有要一個蛋糕或是一首生日歌,
這樣的一篇文章直指我心,讓我心有戚戚焉。
我一直很欣賞你的文采,宜古宜今,典雅清麗, 悟性很高,
如果不是相對功力的人,領悟有限。
尤其是四十歲的我:「貪生、怕死、既愛錢、又怕累」,
那些想像中的中年危機都將逐步成為事實,
是啊,人近中年,看懂更多事物了。
感謝雅淳慷慨借出她的佳作,以饗大眾!
遊戲中的遊戲?!
文化系系主任 黃雅淳
人近中年,深感中年危機的來臨。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可是,邁向四十的人生,卻覺得比任何時候還充滿困惑!諸如「此生你是誰?」「你在此的意義何在?」「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你此刻做的事是否契合當初做此選擇時的初衷?」這樣該在青年時期想清楚的問題,卻在四十歲前像擾人清夢的蚊子老在耳邊嗡嗡作響。
多麼希望有一座高塔,可以看出此刻在人生迷宮中身處的位置,下一個轉彎是否通向生命的出口?
多麼渴望有一雙明眼,能夠以神佛的慧見詮釋生命中交會的人事,不再批判,沒有怨尤。
多麼企盼有一種信仰,像天上的北極星斗如此篤定清明,可以全然仰望,全心交托。
每當惶惑無助時,腦海便浮現「回家」的呼喚,即使是人正安坐在家中。於是,開始認真思考究竟想回的是什麼「家」?
朋友說:你想回的「家」是「真實的自我」。如果所言為是,那麼現在每天只是粉墨登場、長袖善舞一番嗎?難怪獨處時,常如下戲般疲累。
友人轉寄一封「Family新解」的郵件,文中說「Family」就是「father and mather I love you」的縮寫。它提醒讀者,職場中再重要的位置,少了你,很快就會有人頂替,而且,可能後出轉精;但是親愛的父母、子女,少了你的陪伴,他們的人生會有很大的缺憾,你對家人而言是無可取代的。它問讀者:「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在工作上?是否遠超過陪伴家人的時間?」真是驚心動魄的提問!令人不忍細算。
但是,職場是我們在社會上的家,同事、學生也是我們的家人,亦需要用熱情和時間去經營,不是嗎?工作上的盡其在我、教學上的得心應手、專業上的日益提升不也是實現自我的途徑嗎?生命中有沒有一條路能夠同時回到「人倫的家」、「社會的家」以及「心靈的家」?
唉,人生四十怎麼會無惑?
前些時候老服系的梁翠梅老師考取國家的「諮商心理師證照」,大家向她道賀,她瀟灑的說:「哎,遊戲中的遊戲罷了!」呵,妙哉斯言!真如醍醐灌頂。是啊,歷來得道者皆指出人生本是「娑婆世界」,是精進靈性的一段歷程,其中職場、家庭或任何場域都是修身練心的道場,所有情境的流轉、人事的起伏皆是大化所設,讓我們在每一個當下創造自己、體驗生命的戲局罷了。
因是一場又一場的戲局,事業也僅是其中的一項戲目,但既已進場,就遵守遊戲規則吧!至於「職場」、「家庭」和「自我」之間的平衡點在哪?只能說「但求心安」。是《心經》上開示的「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如此觀想,惑稍解矣!
而關於「教學、研究、輔導、服務四項評量」這個遊戲的玩法,江湖中多高手且前賢已述及,鄙人實不宜獻曝。其中或有如《臥虎藏龍》中李慕白所悟道:「武當山是虛名,青冥劍是虛名,李慕白也是虛名。」而不願出招比劃者。在下僥倖勝出,但並非藏私,實無秘笈可呈。唯想起前教育部次長何進財曾言:「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故若需論策略云云,只可說:「評量高分之道無他,唯投入與盡心而已。」
人生如夢,但身繫紅塵俗世,心未至涅盤悟境,故難捨虛名又貪圖獎勵。感謝諸位長官拔擢、感謝各家兄弟承讓,如此做了一場好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