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鼓聲  8-17-2013

我在婚前有個室友叫麗莎,她在大學時有一個讀書會,四個女生的友誼經歷從大學到畢業後,到各自結婚生子,讀書會隨著她們成長了二十多年,這是我聽過最可靠的友誼傳說,也是最長壽的讀書會。

*

那年夏天我回台灣和麗莎見面喝咖啡,麗莎送我的回鄉紀念品是她讀書會讀過的書,好大一袋,好沈重的紀念品,我有感於日常中可以吃飯的朋友很多,可以共讀的朋友卻很少。

我把書帶回美國後,一直擱置在書架上,某日一不小心就把「遠方的鼓聲」捐給圖書館了。這個暑假,我和先生都迷看村上春樹的書,從「1Q84 到「黑夜之後」,欲罷不能,又去圖書館把「遠方的鼓聲」請回家拜讀。

這種感覺好奇妙!我發現書上有麗莎的眉批,對我來說,我從書裡開始懷念麗莎當初讀這本書的諸多心情和情思。對其他的借閱者來說,可能會抱怨說:「是誰啊,這麼沒公德心還在書裡亂畫?」圖書管理員審核過後,覺得這本書實在太棒了,不因為書裡的眉批而捨棄這本書,所以我把圖書館的書架當成自家書架,想念這本書時,便把麗莎的餘溫帶回家。

寫這麼長的因緣際會,實在是贅筆。對照「遠方的鼓聲」,村上此書的調調兒就是這樣,日記式兼遊記散文的平常、細瑣、冗長,自言自語、觀察敏銳又自成一格。

*

村上春樹那年才三十七歲(1986年),有著中年前期的焦慮似的,腦袋裡藏著焦焦蜂和卡羅蜂,鎮日在他的腦袋裡嗡嗡作響,縈繞不去,同時在村上的心的底層,聽到遠方的鼓聲聲聲呼喚,促使他結束東京習以為常的生活,帶著妻子在歐洲流浪了三年,在希臘、義大利、英國、奧地利、芬蘭等國家隨興居住旅遊。

光看篇章編排,看不出旅遊順序,因為它不是一本旅遊指南,村上書上所敘述的人物,不管如何活生生的人,讀者只能靠想像。村上描述的觀光景點,一般觀光客很難認同或是有共鳴。作家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細節和觀察,所以才難得可貴。

如果說這是一本旅遊書,很遺憾的,書裡沒有一張照片。正是一張照片都沒有,才能給讀者無限大和無限多的想像,讀者的心跟著村上作家走,無孔不在卻也無入而不自得。

*

這本書滿足了我今夏的神遊。

不知怎地,明明是炎炎夏日,我卻像在冬眠一樣蟄伏,出門除了買菜和接送小孩,沒有動力想去旅行。朋友紛紛說著去哪裡,又回來了,我聽著,既不羨慕也不沮喪。旅行的種種一想起來竟是排山倒海的累,累到告訴自己:「休息一下吧!」所以懶到回台灣的家都不成行。

看倌或許會說:「旅行哪有不累的?出了門就不一樣了。」

村上在「遠方的鼓聲」裡也是受夠了旅行的種種,比如買了義大利車藍吉雅,卻在星期日長假到奧地利的阿爾卑斯山區車子一再故障。還有在冬天淡季的希臘小島,冷得看到海卻不能游泳,還在斯佩查島遇到暴風雨。在義大利遇到了扒手,連隔天的機票和護照都沒了。受夠了義大利的郵政系統,厭惡羅馬的停車問題,對義大利人懶散的個性無奈成習慣......,如果不是村上有這麼細膩深刻的文字,這本書就沒啥可看價值了。

自助旅行當然會心想事不成,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當然不祥的預感會接二連三發生,當然會和同伴吵架,村上的旅伴當然是老婆。書上寫了幾段諸事不順,和老婆的牽拖怪罪之詞,我看了大笑,心想:「這好像是在說我,原來我是正常的!」比如車子拋錨,村上太太怪罪是村上堅持要買義大利車的後果;不看新聞遇上暴風雨,村上太太怪村上不先領錢不存糧食。我太熟悉這種女人情緒化的說詞,後果當然是先生低著頭默默去收拾啦!

*

在地遊客和觀光客當然是有差別的。

觀光客拍了照就前往下個行程走,然後在臉書上傳照片,證明到此一遊,很難看出旅遊者的當下心情或觀感,大家都沒時間在文字上多琢磨,蜻蜓點水,鮮少人味,缺乏融入當地生活和季節的諸多條件。

作家有讀者當後盾,有出版商出資,還有希臘旅遊局出機票旅館等福利,可以在愛情海上悠晃過日子。從這本書裡,看到村上孜孜不倦的寫作身影,完成「挪威的森林」和兼作翻譯,偶爾也有他無所事事。不知如何打發漫漫時間的牢騷。

比如村上拿日本的選舉和希臘選舉作比較,在十年前他就提出歐盟的概念,也預測到希臘和義大利這國家經濟不振,納稅率低的後果。村上看義大利新聞,研究那濃妝艷抹的主播,越是俗豔,越覺得不可思議。村上連走在路上看義大利人高超的停車技術,都可以看得過癮,看出興致。

忙碌而規律的在地人,怎麼有這種閒情雅緻呢?

*

從這本書裡,可以旁觀村上的品味。

好吃的餐廳未必是米其林的推薦(這一點和黎智英的「肥黎佬食遍天下」的富貴之氣大相逕庭),隨遇偶得,萬般皆喜,村上像個家庭主婦在記帳似的,把某日去哪裡,點了什麼菜,付了多少錢,值不值得,一 一記下。

最精采的是他的藝術品位。在列斯伏特島的郊外美術館看賽歐菲洛斯(Theophilos)的畫,把畫作的內蘊,和觀賞者當時感受的空氣與安靜相呼應。

村上到薩爾斯堡的音樂節欣賞各種表演,好壞主觀中可以看出他的音樂修養,及觸類旁通的功力。

如村上聽蕭邦的第二號諧謔曲、幻想即興、和另一首小品(P.388)。摘錄原文如下:「這蕭邦曲很有趣。已經好像完全不是蕭邦的樣子,簡直----文章無法完全表現出來,我覺得很過意不去----怪到讓你目瞪口呆的地步,贏得會場熱烈鼓掌。雖然完全沒有所謂的鬼氣逼人、撼動人心、萬感逼胸、美得令人心痛,或直逼人性存在之類的東西,但總之很中聽。」「是這樣的愉快、新鮮和溫暖的演奏,更體會到所謂歐洲文化圈層次的深度了。」

無怪乎!在1Q84的第一章裡,村上形容楊納傑克的「小交響曲」,直到爐火純青的寫作功力,其來有自。

*

讀者最想 知道的是:那村上對這三年的旅行有何意義?

在最後一章裡,村上說:「並不是沒有感覺忙東忙西結果只是回到出發點而已。」三十七歲時失落出國,四十歲失落回國(其實這三年村上完成許多著作)。無力感還是無力感、疲憊還是疲憊,蜜蜂焦焦和卡羅還是存在,只是年紀增長了,什麼也沒解決。

這是村上的誠實,也是我現在的想法。想逃脫現在所以去旅行,旅行過程中,見人遇事,天天都是挫折,比在家還辛苦。回來更累。回來還是要面對,重新適應原本熟悉的生活,歸零又歸零,徒勞無功。

可是聽見了遠方的鼓聲,曾經回應過遠方的鼓聲,回來後懂得把遠方的鼓聲收妥在記憶裡一起成長,心境就不同了。

 

*推薦好書  遠方的鼓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蔚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