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儒亦俠亦柔情----讀龍應台的 【目送】

我承認我是龍應台的粉絲,欣賞她亦儒亦俠亦柔情的文骨。

我從17歲開始讀胡美麗在中國時報發表的【 野火集】,後來才知道胡美麗就是龍應台。在【美麗的權利】一書裡,有三十年後胡美麗VS龍應台對話。

亦儒----在【大江大海1945】裡展現文以載道的氣節,為小人物在歷史留名。

亦俠----在野火集裡;她化身為顛覆傳統,為剛解嚴的政府發出前衛之聲;

亦柔情----在【目送】裡,她只是為人子女,為人母親,善盡己職。

*

在【目送】裡,字字珠璣,觸動人心。

此書流傳最廣的是【目送 】一文,最經典金句是 : 【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我挑幾篇我最喜歡的章節如下 :

第一、幸福

龍應台筆下的幸福,一如電視新聞無意義拍攝的街景,一如平凡老百姓平淡如水的日子,一如千萬年來地球的自轉公轉從來沒有誤點過的定律。

有恐懼過的人後來不用再經歷恐懼了,他感受到從此不用再經歷恐懼,享受當下就是一種幸福。曾經有家人離開家門久久不回來,當定性定時尋常一般又回家,當下才知道這也是一種幸福。

曾經抱怨過料理三餐之費事,抱怨孩子在家多吵鬧,抱怨工作壓力之巨大,抱怨老百姓日子之乏味無趣,抱怨社會諸多不公不義不平....,當抱怨不再抱怨,才驚覺這世界上有人連抱怨的權力沒有,原來啊,能抱怨也是一種幸福。

所以啊,能抱怨就是幸福,既然幸福就不要再抱怨了。

第二、母親節

那個暑假裡一天說15個小時話的小男孩,長成15歲的大男孩,一天有15個小時看不到他。彼時好想對他說 : 【 請你不要再一直說一直說一直說.....。】妳心不在焉,口中咿咿喔喔的回應著,只差沒把好煩的潛意識說出口。

現在這個比我高大的大男孩,他的心裡也很想對媽媽說 : 【 請妳不要再一直念一直念一直念.....。】他心不在焉,口中咿咿喔喔的回應著,不言而喻的表現就是 : 【 你說的我都懂啦 ! 妳已經說過很多次了。】

當我看到這一篇【母親節】不禁大笑,這也是我,也是全天下的母親共同的尷尬嗎 ? 舉凡小到吃飯穿衣,舉凡大到人生道理、舉凡世間險惡要小心,我們想說服他,卻被年輕的一代說服,從前無所不能的大人學習要放下,學習小人要閉嘴、當孩子長大時,母親要重新學習做人。

第三、1964

1984年中學畢業,最近開了聯合同學會,我讀此文,感觸很多,領悟很多。我那漸老的手指,重新翻開青春畢業紀念冊,從眼神中好不容易認出一個個同學。

不管現在在社會上是什麼師或是什麼長,一接上線就觸電,那感覺既熟悉又陌生,既陌生又熟悉,我熟悉的是從前的你,我陌生的是現在的妳,但都不太能準確去拼湊完整的你。大家都是記憶一部分的事實,共同經歷的經歷,共同悲喜的悲喜,還得要有你自己說,才能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故事。

第四、蔚藍

蔚藍的天空,蔚藍的海洋,蔚藍海岸,不認識我的人會以為這是一個形容詞,後面要加上名詞;認識我的人會知道,這是一個不用形容詞就能形容的名詞。

那種草木茂盛不是形容藍草,而是形容一個人光彩旺盛迎向陽光的生命力,那種寬廣遼闊,不是形容天空或是海洋,而是形容一種心胸坦蕩的生活態度。

你愛上這兩個字,不是因為形容詞,而是人,【茫然不悟身何處,水色天光共蔚藍。】1135年韓駒這麼說,陸游和杜甫都曾經如是想起蔚藍,藍到多麼的深邃,藍到多麼的徹底,藍當然不只是一種顏色,可以無限引申到古今中外。

第五、( 不 ) 相信

這一篇讀起來最混亂意識,到現在我也還沒搞清楚,曾經相信的愛國、文明、正義、愛情、理想,原來可以因時因地,因人因各種方式隨時定義和詮釋,於是曾經懂得人事物現在搞不懂了,搞不懂又不敢教下一代,我不是好典範,還是和青春期一樣躲在暗處靜觀其變,獨自摸索答案。

越來越相信【個性決定命運】,但是努力可以改變命運。越來越相信,六十知天命,從生命初期如山澗溪水奔騰激進,生命中期如肥沃土壤潤澤大地,到生命後期舒緩平和奔向海洋,從制高點看見自己的一生,不相信很平凡,卻相信很不平凡。

好個【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你的相信是他人的不相信,你的不相信是他人的相信,現在你相信什麼 ? 不相信什麼 ?

第六、什麼

這篇文章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話都震驚了我,讓我心微微一顫,心有戚戚焉 : 【我有一種鄉下人的愚鈍。這種愚鈍,會跟著你一生一世。在人生的某些方面你永遠是那最後"知道"的人。】【 你們看見了我看見的嗎 ?他是否很早就看見了我很晚才看見的 ?】【難的是,你如何辨識尋找和放手的時刻,你如何懂得,什麼是什麼 ? 】

正是這種天地蒼茫間的獨行,眾人皆睡我獨醒的孤獨,像南美洲左派英雄切.格拉瓦20歲的【革命前的摩托車之旅】,他悟到南美洲千百年來的百姓命運轉機,他見到千萬人苦難當頭的解決之道,他奮起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

我22歲讀宋明理學,對於人之氣有輕濁厚薄上下之分,不懂也 ! 人近中年,現在漸漸感受那氣之輕濁上氣厚薄之分,難矣哉。

第七、母親的老

從母女塗指甲,偽證版帳本,清晨去喝豆漿,黑夜無眠閒聊等平常細節,看出變老這件事,無邊無際的空洞,子女無能為力,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體貼親心,陪伴老病至死。

像我們這種父母在又遠遊的異鄉人,老人家看著孫子如候鳥返鄉探親,一年比一年長大長高長壯,我們卻看著老人家一年比一年萎縮衰弱又崩壞。

這兩年我改變回家的模式,我和老公輪流回台,老人家一年可以快樂兩次。回家就是專心陪老人,帶他們出去玩,開車買單付帳無所不能,忙到根本沒時間鬧時差和睡大覺,像和時間散跑一樣分秒必爭,爭取父母變老前的美好時光。

所謂人子,不過是我們孝順父母給小孩看,將來都是一場現世報。

第八、海倫

海倫之於龍應台,一如蘇珊娜之於我;曾經是生活的左右手,我用金錢來買她的時間,久了成為習慣,成為朋友,成為像家人的關係。

把一個打掃經驗用上二十餘年,並不等同有二十餘年的經驗,那只是日復一日的重複再重複,久了就是專家。

既然是專家,就可以以專家的口吻說 : 【 啥,你連這都不知道喔 ! 】 於是她教我生活瑣事,我從她身上學到生活常識。很重要嗎 ? 其實,有一天你會發現,懂與不懂都沒那麼重要了。

有一天,她發現你需要她甚更過她需要你,她發現別人可以用更多的金錢買下她的時間更甚過你的情義,而我也發現當身邊人心上多了個貪字,起了威脅之意,緣分就散了。

第九、為誰

龍應台自述是個難民的女兒,父母那代從戰爭流離中,失去一切附著在土地上的所有,不管是財富或是鄉情,不管是生存或是機會,全沒了 。

父母將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擲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像一條垂到井底的繩,底層的孩子攀繩而脫貧致富,而光宗耀祖。這就是我們那年代,大家都拼命讀書的原因。

父母可以為我們做所有的事,當我們為人父母時,也可以為孩子做所有的事,【這一切都是為你好 】,所有的為誰,都是【以愛之名】包裝,好大的包袱啊 ! 

我三十歲時移民到美國,像一棵移植的樹,連根拔起,又重新栽種,一切都需要適應;把一生不曾懷疑的對與錯,從腦袋中倒出來,一一翻揀所謂的對與錯,這到底是誰的立場的對與錯。

年近半百,我又移植腦袋的對與錯,所謂的為誰,最終還是要回歸為了自己。先把自己像大樹一樣栽種得枝繁葉茂,讓鳥來棲息,讓風來吹拂,讓雨來滋潤,於是乎,開花結果後又落葉歸根,這才是一場完整的人生。

第十、目送

龍應台的【目送】和朱自清的【背影】,皆是不同時代的親情代表大作。前者更貼近現代人的心底心事,【目送】中包含太多老中青三代不得不面對的老病死別。

當小學開學的第一天,媽媽們在臉書上大唱目送之歌,每個媽都是含淚目送小人兒轉身而去的背影,一臉悵然,那一塊心頭肉被時間拿去了。

可我,熬過漫長的三個月暑假,孩子終於踢出家門去上學,我有種欣喜若狂的感覺。就像,杜甫詩的【春望】,目送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都是為了孩子終於離手了,我自由了 !

接下來的好日子,讓我轉身安排白日放歌酗咖啡的娛樂,青春作伴好逛街的活動。

白天裡,我們各自精采,所謂的一家人,晚上回到洞穴時,一起交流並分享這一天的五光十色。白日說再見,晚上又再見,沒有目送的眼淚,只有目送的祝福。

*

人生本來就是旅程,親情一場,不管情再深,義再重,都只是火光石電,化為青草葉的一滴露水,來世再續前緣,泉湧以報了。

散文家的人生是沒有隱私的,讀者看盡作者最私密最親密的情感流瀉,最犀利的一支筆寫盡最難以言盡的時候。不管是只能一個人走的路也罷,或是沙上的印,風中的音,光中的影也罷,或是花枝春滿,悲欣交集也罷,我們這樣的讀者陪著作家一起成長,更感謝這樣的好作家,一路帶領我們真真實實深深切切地ㄗ這樣的人世、人情與人事。

 

 

PS.終於寫完10/25/2017 爾灣讀書會的心得報告了,呼 !

*推薦好書 : 目送 ,龍應台著,時報出版。2008年初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蔚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