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   10-16-2017

我在異國,書源有限,光是靠每年從台灣帶回來的書、託朋友買的書、讀書會共讀的書,還是有書源不夠的窘境。

時間太多,書源太少,家中藏書有限,只好往圖書館借書,看完就還,一了書緣。

等人家看完書,覺得沒用再捐給圖書館;等我從圖書館借來,都是一本老書了。

看老書,總比沒書看好。正面觀之,看了十年前的老書,更看得懂書裡說的真真假假,彷彿是寓言,親眼見它是否印證。

*作者 :奧斯娜.塞厄斯塔 (Asne Seierstad )

這本【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2007年初版,至今十年了。

2001年喀布爾從塔利班迎來第一個春天,正好挪威戰地記者奧斯娜.塞厄斯塔 (Asne Seierstad) 躬逢其盛,用個人生命站在歷史的交叉口紀錄書商一家人。這本書是報導文學,是戰地採訪、是真人真事的生活史,算是剪裁得宜的小說。作者因為此書,榮獲十幾項國際性大獎,她的勇氣、觀察力和寫作角度,贏得世界讀者的讚嘆。

塔利班垮台後,作者和北方聯盟一起開進喀布爾,認識了書商蘇坦爾、住進蘇坦爾的家,和他的13個家人一起共同生活四個月。這四個月的喀布爾生活,像是以管窺天,以家窺國,看見阿富汗的過去和現在,看見阿富汗的歷史文化,看見阿富汗的社會力、政治力和軍事力,看見阿富汗的男人與女人。

蘇坦爾的家人說波斯方言【達里語】,還好家人有幾位可以說英語,從達里語、英語到中文翻譯,我們才一窺布卡裡的女人世界。

*

這本書要從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去解釋背景,再從書商蘇坦爾--大太太沙里法--二太太桑雅--老媽媽比比.古兒--大妹妹夏琪拉--小妹妹蕾拉,這六個人物去解讀本書的架構。

第一、喀布爾

喀布爾是阿富汗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海拔1800米的谷地上,地勢險要,周圍群山峻嶺呈U字形環抱。因為喀布爾是連接中亞和南亞的貿易必經之路,古代絲路必經之地,自古以來乃兵家必爭之地。

作者在第5章【 商務之旅】,藉著蘇坦爾到巴基斯坦談印刷生意的走私小路,點出開伯爾山口位居歷史和地理上的交通要塞。又在第12章【 阿拉的召喚】中,以大兒子曼蘇爾往麥加朝聖的途中所見,即使是一片荒蕪殘敗的景色仍見古今戰火未曾稍歇。

主角蘇坦爾的家在於老城米克羅拉揚37號公寓,內戰時正好處於聖戰者組織的兩派交火的前線位置。建築物留下槍砲射擊和長期戰爭的彈孔,這一家人從有水有電的中產階級,到以塑膠板遮天,忍受擁擠、灰塵、裂縫、臭味的生活,好歹是活著。

第二、塔利班

1999年塔利班控制喀布爾,透過教法電台頒布16條禁令 : 禁止女性拋頭露面、禁止欣賞音樂、禁止刮鬍鬚、強制祈禱、禁止養鴿子和玩鳥、杜絕麻醉品及其使用者、禁止放風箏、禁止複製圖片、禁止賭博、禁止英式和美式的髮型、禁止索息借貸、外匯交易和信用卡消費、禁止在河邊洗滌衣物、禁止在婚禮上唱歌跳舞、禁止擊鼓、禁止裁縫縫製女性服飾或為女性量尺寸、禁止魔法.......。

我看得瞠目結舌,我至少犯了十項大罪,應該處死十次。作者不愧是戰地記者,對於當地的法規和生活,保持一貫的客觀報導,不批評、不主觀、不介入就是呈現現實讓讀者自行判斷。

塔利班規定婦女出門要穿戴布卡,透過頭罩上的網格窺視前方。布卡之於塔利班女人,一如纏小腳之於中國古代婦女,由貴族開始流行成為一種【時尚】,纏久了包久了,女人習慣了,反而不習慣掙脫束縛,從身到心的解放都要上百年的醒悟。

第三、蘇坦爾

用大姊的嫁妝錢讓蘇坦爾讀書,他十幾歲當工程學校的學生,無意中找到利用賣書的價差的生財之道,以此迷戀上看書、買書、賣書。1979年蘇聯人來了禁書、聖戰者來了搶書、塔利班來了燒書,蘇塔爾還是想盡辦法蒐書、保書、藏書。

希望可以藉個人之力保存阿富汗文學和文化,有朝一日可以把個人圖書無償捐給國家圖書館,為此蘇坦爾被嚴刑拷打,因此多次坐牢,也無怨無悔。另一方面,他又禁止他的三個兒子上學,只能為他看書店,將青春耗盡在他的書店王國。

如果你以為蘇坦爾是個書迷或是書痴,也未必然。讀到第5章【 商務之旅】時,讀者會佩服他的靈活機巧和險中求生的生意頭腦。讀到第17章【木匠】時,又氣極他的生意人個性,機關算盡而毫無仁慈之心。現實生活中,作者出了此書聞名於世,書中主角以個人隱私要求利益。

讀者很難說蘇坦爾是個好人或壞人,但是他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阿富汗男人、男權至上、重男輕女、一夫多妻、專制暴君。

第四、沙里法

沙里是大太太,曾經是將軍之女,年長蘇坦爾幾歲,再生了三兒一女後,因年老色衰,不得不讓老公再娶一名16歲的二太太。

沙里法哭鬧20天後也無法改變事實。為了面子,沙里法對外聲稱自己子宮長了腫瘤,主動成全丈夫,並待二太太如姊妹,表面上接受,心裡全然不是滋味。

從第三章【一切由阿拉裁決】看阿富汗元配的女性角色,雖然蘇坦爾家中算是小康之上,不愁吃穿,且有小妹蕾拉包辦所有家事,但身為元配的那種悶和怨,可想而知。

作者在這一章節裡,鉅細靡遺寫阿富汗女人的生活細節,因為沒有丈夫的陪伴而有足不能出戶,這樣的繁瑣和無意義,都是在殺一個女人的青春,無奈卻也無可奈何,只能寄望這一切都是阿拉的裁決。

第五 、桑雅

蘇坦爾看中親戚家16歲的女兒桑雅,以神秘的求婚者親自上門求親,雖然年紀相差三十餘歲,但是看在約300英鎊的聘金上,女方的父母同意了。

桑雅從一個貧窮的農村女孩,因為美貌而飛上枝頭,卻因出身低賤和愚笨無能被其他家人看不起。桑雅第一胎生女兒,嚴重的地位危機,在一歲女兒扯下她的頭巾玩耍,怕應證習俗傳言 : 下一胎再生女兒的不祥預兆,桑雅怒搧小女兒一巴掌。

作者用這樣一個小動作來揭露桑雅傳宗接代的心理壓力之大,書的最後一句話【 假如又是一個女兒該怎麼辦呢 ?】,讓女性地位陷入無解的傳統之中。

讀者可以自憑想像 : 如果桑雅的第二胎又是女兒,桑雅得繼續生,這在中國是很熟悉的大家庭故事。如果蘇坦爾有三個女兒以上,他的報應又回到自己年幼的女兒得提早嫁給年長的男人,像是貨物的交易,像是親族的談判,像是擺脫一個奉養的牲畜。

第六、夏琪拉

夏琪拉是蘇坦爾的大妹妹,是位生物和數學老師,在塔利班來之前受過教育的女性知識份子。因為求婚上問一句 : 【 你願意讓她婚後繼續讀書/工作 ? 】男方拒絕,導致延後花期,蹉跎青春。

夏琪拉曾經在教書期間愛上已婚同事,兩人冒著生命的危險私下往來,卻也無疾而終。後來的婚事是哥哥蘇坦爾決定,將她嫁給一個五十歲的鰥夫,盡管30歲的夏琪拉不喜歡他的矮個子、禿頭又帶著十個孩子,也無法掙脫長兄如父的決定。

作者用第8章【布卡吞沒的臉】來寫阿富汗女人如何自己自己上街採買婚禮用品,及第9章【三流的婚禮】來描述阿富汗婚禮的細節;雖然都是文字敘述,但是比新聞影片真實詳盡多了。

如此大費周章的婚禮,卻完美結束在一塊處女布上。如果沒有血跡斑斑,被男方退回來的將是夏琪拉。一個新娘的價值在她的處女膜,一個妻子的價值在於她生幾個兒子。

第七、比比.古兒
作者用女眷們一起去澡堂洗澡這件事,來側寫七十歲老媽媽比比.古兒的地位,雖是一家之主,肥胖慵懶,管的卻是女兒們的所有禁忌。

比比.古兒一共生13個孩子,14歲生第一個孩子,兩個孩子夭折,小兒子過繼給親戚,一個兒子戰死,一個癡呆,一個兒子在加拿大從此老死不相見.....。孩子生得多,留得住的不多,留得住的未必合得來。

作者用比比.古兒的一生來暗示阿富汗女人的一生,所謂善終,不過是老年得女可以有人全天候伺候;所謂好命,就是建立在犧牲女兒的人生。所以比比.古兒才放話 : 【 在我死之前誰也不可以娶走蕾拉。】其自私可見,如果真正是愛女兒,會願意在死之前看見到女兒的幸福。但是在阿富汗沒人講幸福,只有莫名其妙的傳統和無法掙脫的規定而已。

第八、蕾拉

老媽媽比比.古兒的一句話,像是詛咒,讓受過教育想出門求知的蕾拉打退堂鼓,讓想當英文老師的蕾拉無法如願以償。無法跨越的不是半個小時的出門距離,而是層層束縛和重重綑綁,讓遇到真愛的蕾拉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了,長兄卻想安排她嫁給一個只有三個指頭的男人,一生從未翻過書的文盲。

蕾拉曾經努力想掙脫命運,但是家族的期待是希望她繼續做家裡的女奴,伺候老媽媽直到她死。在蕾拉的付出下,每個人都過好日子,灰姑娘的蕾拉繼續過著含垢忍辱的日子。這一家人沒把她當成小妹妹來照顧,而是把蕾拉訓練成一個無怨無悔的無償佣人,一個無希望無思想無人性的無生物,家人不關心她的內心,只會吆喝她做事。

她拯救不了自己,心如沉重之石,破碎千萬片。這是此書中我最同情的人物。

* 結論

有人用這本【 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來研究阿富汗的女權問題。唉,根本沒有人在乎什麼是女權,如何能討論,如何能研究,如何能改變。

作者只是把問題丟出來,讓世人知曉而已,一沙一世界,這個書商家就是阿富汗女人一生命運的諸多縮影。此書出版十年,現今女權進步有多少 ?

 

*推薦好書 : 喀布爾的書商和她的女人

* 相關連結 : 挪威女記者揭密【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2010.3.12文匯讀書週報/朱自奮採訪

* 相關新聞 :【 世界遺產】千年之嘆 悼阿富汗巴米揚大佛

* 女權報告 : 聯合國報告:35%女性仍遭受暴力侵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蔚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