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追夢的人  9-6-2009


連PO三篇「灰面鷲傳奇」的介紹,或許有人對賞鳥或是生態沒興趣,但是我還是要介紹一下:


這世界有人為不會說「謝謝」的大自然默默付出,努力追夢,不求回饋,


但願能對我們的台灣多一點認識,多一點友善,多一點愛護,綻放真台灣。


*******************************************************************************************


恭喜老師終於達成願望 http://www.wretch.cc/blog/alcedo/25713865


                                 



 


迷戀灰面鵟鷹「追鷹狂人」李璟泓


(2009/07/10 12:51)


記者謝禮仲/台北報導

有一種鳥,不像我們熟悉的黑面琵鷺整個冬天待在台南,一年只在台灣短暫過境兩次,卻很厲害地能教人對牠印象深刻,原因之一是牠們來時總是聲勢浩大,一隊人馬就成千上萬;其二是,牠們超會選時間,都在特定的大節日,南下時趁著人們慶祝國慶的熱鬧抵達,北返時則是人們忙著掃墓的清明節,而且,牠應該是在台灣最多別名的鳥,「國慶鳥」、「清明鳥」、「掃墓鳥」、「南路鷹」……,過去稱牠「灰面鷲」,正式的名稱則為「灰面鵟鷹」!


↑灰面鵟鷹一年的旅程將近1萬公里,途中也將面對許多的風險。(圖/李璟泓提供)

有一種人,也跟灰面鵟鷹一樣,秋天出現在墾丁滿州,春天集結於彰化八卦山,備妥長短裝備大量聚集,陣仗驚人,所幸那些都是觀測的望遠鏡、拍照的「大砲」(長鏡頭),但其中卻有一個人並不喜歡「湊熱鬧」,倒不是他不愛灰面鵟鷹,相反地,他愛灰面鵟鷹的程度,用「癡迷」已不足形容,之所以遠離賞鳥人群,是因為要進行更艱鉅的任務……。

他是目前還在師大念博士班的李璟泓。

大學時期參加自然生態保育社開始賞鳥,畢業後有一段時間待在彰化鳥會,為的就是灰面鵟鷹。關於灰面鵟鷹在台灣的行徑,經過鳥友們多年來的通力合作,幾乎已經能夠準確地掌握牠們春秋季節的時間、地域,然而,離開台灣這個重要的飛行中繼站後,牠們究竟怎麼越過大海?

全世界已知的猛禽遷徙路線共有5條,但除了東亞海域路線外,其餘的均在陸上,璟泓所關心的灰面鵟鷹便在這條特殊的路徑中。以牠平均約400克的體重,展翼即使超過1公尺的流線型翅膀,並擁有超高的御風能力,每一趟遷徙飛行可能超過6000公里,也是非常艱鉅的任務,行經海上有極大的風險,暫歇島嶼時也不盡然輕鬆,這些灰面鵟鷹到底如何辦到?去了哪裡渡冬?又回到哪裡繁殖育雛?璟泓急切地想要尋找答案,即使明知這項挑戰的困難度不遜於灰面鵟鷹的渡海遷徙。


↑位於中國大陸繁殖區的灰面鵟鷹親子。
(圖/視群傳播郭正彥攝影‧李璟泓提供)

為了獲得更多資訊與經驗,璟泓與學長蕭慶亮和後來的紀錄片拍攝小組,先後去了幾趟日本,也實地探訪的灰面鵟鷹的繁殖地,期間,東京大學的樋口廣芳教授給予極大的協助,讓璟泓始終感念在心。

雖然做了許多實地觀察,甚至古籍資料都翻出來,但要確切知道灰面鵟鷹的遷徙路徑與行為,還是得藉助先進的科學儀器。然而,對於一個阮囊羞澀的研究生而言,要取得一個要價美金3000元的衛星追蹤器,談何容易?

拍攝這次《灰面鷲傳奇》紀錄片的視群傳播適巧出現,負責人許鴻龍在拮据的經費中硬是撥出30萬台幣,購買了太陽能衛星追蹤器與資料接收費,夢想的實現,終於露出一絲希望。接下來,就是該想辦法找到背負追蹤器的目標鳥。

《綻放真台灣3》的紀錄片《灰面鷲傳奇》,就是前後花2年光景,克服各種困難拍攝而成。


為灰面鵟鷹裝上追蹤器,不像青斑蝶的標放那麼容易,璟泓搭起觀測台,歷經漫長等待,終於在春天捕獲一隻灰面鵟鷹,在牠身上繫上許鴻龍購買的追蹤器,並命名為「台灣1號」,所有的希望也跟著升空。

「台灣1號」傳來的訊息令他興奮,但不久後璟泓發現,「台灣1號」真是太愛台灣了,牠從中部出發後,雖然曾經有飛到中國的記錄,但竟然又回來停在台北三芝一帶!為此,璟泓跑了幾趟三芝,依循微弱卻還發出的訊號,想要找到1號,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希望只能等待秋風再起……。

這次璟泓幸運地獲得師範大學王穎教授的慷慨捐贈,如獲至寶地抱著4個追蹤器,南下墾丁,搭好觀測台,準備進行捕捉繫放的工作。不料,這時竟然來了罕見的秋颱,觀測台幾乎被摧毀殆盡,更慘的是,猛禽們南下的蹤影始終未見。

太陽出來了,鷹群終於也破雲而出,以令人讚嘆的姿態落在習慣棲息的林間,不管牠們是如何避開強烈的颱風,這時應該要停留一段時間補足體力了。璟泓與夥伴們的士氣大振,順利地找到4隻合適的灰面鵟鷹,再度背負著眾人的希望升空南飛…………。


↑灰面鵟鷹背著發報器,也背著人們的希望升空,挑戰艱鉅的旅程。(圖/李璟泓提供)

從事自然觀察,不論哪個領域、什麼物種,辛苦自不在話下。在等待、挫敗、不斷鼓起希望的循環過程中,也提供了這位年輕研究者許多靜心思考的機會。

灰面鵟鷹的進場是無聲無息的,在高台掩蔽帳中的觀測,許多時候是無聊的漫長等待,但由於細心觀察,璟泓發現身邊有一大堆「小助手」~繡眼畫眉,這些原住民口中的占卜鳥,成了他的警戒報信鳥。

璟泓不僅為了追蹤灰面鵟鷹的行蹤,十幾年的觀鷹、追鷹過程,他藉以累積了許多生態專業知識,更難得的是對於人與人、人與物種間互動的人文關懷,以及不時自省、感恩的謙沖態度,當然,也難免透露出對研究環境的擔憂。

璟泓對於過去人們為了生計而捕捉灰面鵟鷹的行為,並非一昧地批評撻伐;在滿州選取研究樣區時,聽聞「丹巴媽」在地傳說,讓他對於住民近年來守護灰面鵟鷹的積極作為,充滿感性的敬佩。

他在八卦山修護被損毀的觀測平台,等候4隻「希望之鳥」北返時,腦袋裡掛念著遠從菲律賓趕路前來的灰面鵟鷹,當牠們回到繁殖育雛鳥地,也同樣會修護毀壞的舊巢,迎接新生命。璟泓在部落格中提到,「這種連結已經是夠神奇了,那些論文發表、誰先誰後,在八卦山的相思樹樹冠層上,頓時間也沒有什麼意義存在了。」

面對經費的拮据與多所窒礙的研究環境,璟泓也曾遲疑,他寫道︰研究者也會像南路鷹的諺語「十萬死九千」嗎?看著灰面鵟鷹勇面對大海,不顧一切往前衝,我呢?是不是該繼續衝下去?

背負著璟泓與夥伴們希望的4隻灰面鵟鷹,停留在菲律賓的呂宋島與民答那峨島過冬後,到底有沒有如璟泓的預期順利回來?璟泓又是在什麼機緣下搭上輕航機與灰面鵟鷹一起飛翔?這段「追鷹傳奇」將在國家地理頻道中完整播出。

《灰面鷲傳奇》7月12日(周日)晚上9點國家地理頻道全球首播


文章引自http://www.nownews.com/2009/07/10/153-2476512.htm

資料來源:小小水草 http://tw.myblog.yahoo.com/y501031/article?mid=417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蔚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